媒体报道

NEWS

《总工之家》杂志:进取成就理想 朴实撰写华章

时间:2019-01-28 13:31:37 分类:媒体报道

(我并不看重名利,工作被认可才是对我最大的肯定。)
 

西安是个方方正正的城市,线条都是横平竖直、规规矩矩的,城墙如此,道路如此,人也是如此。邢涛就是这样一个性格如城墙一般正直,坚毅,又像古城一样淳朴,敦厚的人。他用坚定不移的理想,牢不可摧的信念,学无止境的心态,铸就了一栋又一栋挺拔俊朗、美轮美奂的建筑。
梦想因生活扬帆起航
1967年邢涛出生在一个平凡的西北农村家庭,没有城市里孩子的童真烂漫,也没有城市里孩子的衣食无忧,家里姊妹五个,仅靠父亲一个人在外工作的微薄收入,农村的生活常常是口里节省的一点钱就盖房子,来为孩子长大以后做打算。童年的记忆里,总是有断断续续盖房子,砌砖的印象,小时候的邢涛就特别懂事,父亲在外工作,母亲一个人带着五个孩子,他知道家里的困难,父母的不容易,每一次盖房子的时候都会身体力行的帮忙,久而久之,在他的心里潜移默化的爱上了建筑,爱上了这种砖砖瓦瓦的生活。
1987年,邢涛考上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原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当时的农村环境并不太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他的母亲是个文盲,可是却有着不平凡的思想,她一直对孩子的教育很严格,邢涛笑着说:“十岁之前我是被打出来的”。母亲不仅是对生活习惯和做人原则方面管理严格,也很支持孩子们的学习,她希望孩子们可以走出去,可以跟她有不一样的生活方式。邢涛很争气的考上了大学,成为村里历史上第一个大学生,同年,他的大妹也考上了中专,在当时录取率仅有3%的情况下,一个家里同时考上了两个学生,瞬间成了全村的轰动新闻。而村委会及村上威望高的人也因此定了个规矩,以后谁家每考上一个大学生由村委会配带大红花,并演一场电影祝贺。此后几年,他的小妹及弟弟也陆续考上了中专和大学。自此以后改变了村上家长们的观念,对村里的学生教育影响很大。
考上大学后他坚决要报考建筑专业,在他心里,小时候的梦想根深蒂固,为了学建筑,本来过了一本分数线的他故意将一本的志愿填了清华、北大这种录分过高的学校,顺应的上了二本的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建工系工民建专业。上了大学后他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松懈,他深知家里供一个大学生的不容易,每个月的生活费仅是家里用五十斤玉米换来的十块钱及在学校的二十块钱贷款。邢涛很珍惜这个上学的机会,大学的几年里,他从来都是省吃俭用,从不乱花一分钱,并且学习很认真刻苦,不仅对课程以内的专业知识掌握牢固,在业余的时间里,从不像其他同学那样去做一些娱乐活动,他总是坐在图书馆里,将建筑方面的书看了一遍又一遍。他开玩笑的说:“大学四年我没有虚度,我是个好学生”。也正是这样艰苦的条件筑成了他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毅的精神。
实力铸造工作成就
上学时候刻苦打下的坚实基础对他以后的工作帮助很大,91年毕业后被分配到陕西省建十一公司,从一开始的工长到技术员,再到项目生产科长,最后成为公司技术开发部部长。将近十年的工作里他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这期间他被调配到上海分公司工作了五年,那个时期的上海建筑施工技术相对比较先进,上海处于“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阶段,这对他来说是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他说:“在上海那五年,我从来没有松懈过,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余,在业余的时间里,我骑着自行车到处走,看到有正在建设的工地,我会想方设法的混进去,带着安全帽,观察整个现场的施工,学习他们的技术,如果有可能我会跟他们的技术负责人沟通交流,这几年的学习对我的技术成长非常大。”在上海,他主要负责分公司技术工作,项目是上海市闵行区梅陇镇的锦鸿公寓的三栋高层,为地下一层,地上28层。项目施工中邢涛表现优异,设计了小模板组拼大模板、外挂架及装修吊篮方案,填补了十一公司在高层施工方面的一项技术空白。获得了“陕西十一建十佳青年”称号,并被破格招聘为土建工程师。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邢涛的努力终于为他创造了一次展示自己的好机会, 1997年4月,他从上海分公司被调至陕西信息大厦的建设中。陕西信息大厦位于西安市文化科技体育中心,毗邻陕西国际展览中心、省体育场、省图书馆、西安博物馆以及小雁塔旅游风景区。大厦总体定位为五星级综合性酒店模式,由主楼、裙楼以及地下停车场组成。总占地面积为21.6亩,总建筑面积10.5万平方米,其中主楼为地上51层,地下三层,高190.8米,采用劲性钢筋混凝土筒中筒结构,在当时有“西北第一高楼”之称,信息大厦建成后成为了古都西安的标志性建筑。
信息大厦在建设中应用的很多技术都是首次尝试,有些还是国际级的新技术,在施工准备的时间里,邢涛为设计院提供了合理化的建议,极大的方便了现场的施工,整个施工中的最大难度为圆弧形的模板,不能随着墙体厚度的改变而让模板作废,他根据结构形式,设计了组拼大模板、液压爬模、全钢大模三种方案,经过反复比较最后确定了全钢大模板方案,为项目解决了这个难题。随着工程的进展,他先后负责编制了外爬架、钢结构、无粘结预应力钢筋等施工方案,并在此基础上独立设计了三层轻钢结构彩板临建房,两台200米高塔基础,组合式定型门窗洞口模板,电梯井半自动活动平台,定型全钢楼梯模板等,整个项目施工中,他多次提出了可行性意见,解决了工程的施工难题,节约了大量的成本,为信息大厦工地获得了省级文明工地的荣誉,大大地提高了施工的质量。而那个时候的他才仅仅三十岁。
十年如一日的辛苦终于让邢涛历练出一身硬功夫。2002年9月,邢涛来到了现在所在的单位——中登集团,工作的性质也由现场施工到现在的项目管理。用邢涛的话来说:“虽然是第一次全面管理项目,但我并没有觉得有压力,相反我很有自信,并相信这个项目一定能做好”。交谈中了解到这一次也正是中登集团的第一个地产项目,或许这看似偶然,但也是必然,正可谓是千里马遇上了伯乐。历经了三年半,“中登大厦A、B座”总建筑面积五万七千平方米完美竣工,项目完成后,工作中的突出表现让他受到了更大的肯定和信任。此后中登家园项目七栋高层二十三万平方米竣工了,中登文景时代项目十七栋五十万平方米全面开工了。转眼又是一个十年,众多的优秀业绩让他在公司中获得了很多的荣誉,“先进个人”、“优秀管理者”、“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说到这时他的脸上泛出了喜悦的神情,或许对于名利他看的很淡薄,而工作的认可才是对他最大的肯定。,
 
谨记先做人,再做事
20年的工作生活中,他参与及负责过的总施工面积超过百万平方米,他说:“我已经习惯了施工现场的紧张生活,这20年来,我从来没有在晚上十二点之前休息过。”在他的工作生涯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人是他的第一任师傅---窦汉安,师傅当时是省建十一公司的副经理,在技术上对他的手把手教育让他的技术稳步提升,他谨记师傅对他说过的话要“先做人,再做事”,并一直以这句话为生活准则要求着自己。在工地施工中,他严格监管,当与承包方遇到分歧的时候,他会坚决按照设计行事,绝不会为了施工方便修改设计方案,有很多人想通过他多算些工程量,而他却始终站在公正的角度,恪尽职守,他说:“该给的一分不少,不该给的一分也不退让,我绝不会损害公司的利益,这是人品”。
让邢涛很高兴的是,中登文景时代项目地面7米以下是几十米厚的原始砂层,刚开始的设计为桩基础、主楼地下一层及一层地下车库。根据经验邢涛觉得砂层的承载力比较高,一层车库地基处理要用大量的砂石垫层替换土层,成本太高,工期太长,他建议去掉桩基础改用天然地基、增加一层地下室及地下车库。他先后做了很多次现场测试,用数据说话,并组织专家论证,最终证实了他的想法,这样一个建议就为公司节约了2000多万元地基处理费用,使车库数量增加一倍,节约工期三个月,给公司节约了相当大的成本,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在中登集团十年的工作中从来没有出现过重大的失误,从不会在施工现场因监管的松懈而造成人员的死亡,他始终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二,但并不代表忽视质量,首先结构质量一定要保证,即使老板有时候会催进度,他也绝不会动摇,不会为赶工期而忽视监管,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他说:“毕竟是一条生命,我始终不相信有什么死亡指标,虽然施工是高危行业,但如果现场管理好,可以做到零死亡。”他对他的员工说:欢迎你来到这个建设团队,但我同样欢迎你们安全的走出去,我不会因为自己的松懈造成对你们的伤害,尤其是对家人的伤害。正是这种人性化的管理也让员工们对他很尊敬、爱戴。当谈及未来理想的时候,他却很朴实的说:“我并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我不渴求自己一定要有什么大的作为,只想做好眼前事,我只希望,在我今后的项目施工中,一定要保证安全,在施工现场,一定不能出现安全事故,尤其是死亡事故,我要对我的员工负责。”很中肯的一句话,看似平淡,但却意味非凡。
他的办公室很简单,仅仅是在施工现场用彩钢板搭起的成排简易房中的一间,并没有因自己是项目的总工而有好的待遇,办公室里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个待客用的沙发,一台饮水机,而最大的亮点是那个塞满书的简单书柜,墙上的一张集体照和一个拔河比赛的奖项。对于个人爱好,他也是那样的朴实,看书是他除了工作以外最大的乐趣,他就是这样一个把全部的时间都献给工作,献给建筑的人。而他的这种朴实坚毅的精神也影响着整个工作团队,让这个团队变成了一个凝聚的大家庭。
“回忆起来,工作20年了,这20年很感谢家人对我的支持,尤其是我的父母 ,我很愧对他们,这些年由于工作紧张很少有时间陪他们,但我会尽量做到不管再忙,也每个月回去看他们一次,毕竟父母七十多了。”他说,纵使20年的工作有无数的辛酸和艰难,但每次看到自己经手过的项目都会觉得很欣慰,很幸福,也很骄傲。他微笑着说;“这就是建筑,即使建成后人离开了,但它依然在那里,承载我们的汗水。”
有一句诗写到“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黄沙始见金”,我想用来形容邢涛再适合不过,从小的生活艰辛,大学的刻苦努力,工作中的脚踏实地,20年来他一步步的成长,或许他觉得,黄沙吹尽后的那粒“金”,便是他心里那一座座永远屹立不倒的雄伟建筑。(来源:《总工之家》 杂志  记者:凌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