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11-08 15:29:16 分类:董事长讲话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的故乡在南通。南通临江达海,鱼米之乡,中国近代第一城。在风景优美的长江入海口北岸有一座驰名中外的佛教圣地——狼山,狼山是南通人的精神象征。从南通港出发,可以到达世界上任何一个港口,一出长江就到达黄海和东海,再向东走,就是碧波荡漾的太平洋。一百多年前,从张謇开始,南通人就将目光投向了大海大洋。从大洋彼岸,人们也将聚焦的目光投向了大海这边。南通人杰地灵,钟灵毓秀。南通走出了许多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为祖国做出了杰出贡献。南通自己也成了纺织之乡,建筑之乡,体育之乡,长寿之乡,教育之乡。每一位南通人都因自己出生、生长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而十分自豪。一九六二年农历4月18日中午12点,我出生在南通九圩港岸边的刘桥古镇。这个季节是家乡最美的季节,绿肥红瘦,莺歌燕舞,麦黄豆紫,漫天筝鸣,到处听得到儿童歌谣,劳动号子。
苏通大桥
在我的记忆中,家乡的风筝小的有一尺高,大的有丈二大,小风筝是我们孩提的最爱,大风筝常常要十多人才能将它放飞天上,一放上天,几天几夜都不收,哨子十公里之外都能听见,晚上还放上灯笼,男女老少大人小孩在一起喝酒品茶,说天谈地,非常热闹,像过节一样。
南通风筝节
南通号子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不论在乡间小道,还是地头田间,只要拿起扁担,不论男女,都会成群结队的哼着南通号子。在我脑海深处,我母亲非常美丽,年轻时在家乡经常穿着蓝花衬衣,扎着长辫子,拿着扁担,裤脚卷的高高,和一群姐妹唱着南通号子积绿肥,挑河泥,收麦子,担棉花。南通人特别能吃苦,地少人多,一年三熟,精耕细作。
体育会展中心
我的父亲是一名军人,从小由于家里穷,父亲八岁时,奶奶就去逝了,九岁开始到亲戚家打长工,没有工钱,能吃饱肚子,二十多岁到南京军区参军入党,一九五九年,部队首长亲自送父亲到西北边关玉门油田,从此父亲成了新中国第一批从江苏支援大西北的建设者。玉门油矿是我小时候魂牵梦绕的地方。父亲每年冬天回家过年,我和弟弟老远见到父亲就害怕。父亲1米85的个子,穿一身石油企业的带线条的劳保服,一双大大的翻毛皮鞋,两个帆布拎包。父亲话少,严肃。打开帆布包,父亲从北方给我们带来的红砂糖,黄元帅苹果,还有在上海买的小白兔奶糖。两天之后我们才和父亲慢慢友好起来,可是春节一过,父亲又急匆匆拎着那两个帆布包,消失在南方早春烟雨濛濛之中,母亲、我、弟弟用泪眼目送渐渐远去的父亲的背影,我和妈妈还有弟弟在故乡慢慢等待父亲从北方寄来的书信。
张謇纪念馆
共和国早期,在石油、煤炭、军工等各行各业夫妻两地分居是非常正常的事,父亲在祖国的大西北抛洒汗水和智慧,我们在家乡付出无尽的等待和孤苦的寂寞。我们从春天盼着夏天,从夏天盼到秋天,从秋天盼到冬天,盼到冬天雪花飞舞的时候,知道父亲又要回来了……如今父母亲已是80岁的长者了,我像袋鼠将父母视为宝贝一样,走到哪里,就将双亲带到哪里。
朝阳踏海
故乡的小河,故乡的小桥,故乡的晨露,故乡的田埂,故乡的竹林深深印刻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儿时的伙伴经常进入我的梦中。小时候我们崇拜英雄,崇拜领袖。记得有一部电影,叫《奇袭白虎团》,主人公英雄严伟才让我崇拜不已,我不仅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严伟才的扮演者宋玉庆,还将家里的浅绿色窗帘叠在书包里,一到下课放学,我作为孩子王,将窗帘披在身上,率领20多名同学一起与另一个叫张建新的同学(他也率领20多人)隔河打仗,这是我儿时最快乐的时光。
北濠桥
我心中闪亮着一双眼睛,她像家乡的湖水,清澈透明;她像家乡的明月,皎洁迷人。我从8岁时起就对一个同学产生莫名的好感,她叫宋献芹,是我们班最美最善良的小女孩。长大后才知道“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情感,这种情感一直保持到现在。40多年了,她现在已经做了奶奶,我为她感到幸福。我的眼力不错,直到现在她仍然是最美丽,家庭条件最好的同学之一。人生在世,有男女间真正的纯洁友谊。这种友谊将伴你终生、直到永远;这种友谊给你动力,让你品味、催你前进。
狼山一角
小时候我是娃娃头,身边围了好多同学。到现在这些同学中,有的和我下海创业,像瞿忠东等,有的在从不同的角度帮我。虽然相隔千山万水、时间跨度40年,至今印象深刻的、保持纯真友谊的有20余位少年伙伴。如戴志祥、徐新民、刘宝泉、张爱芳、林玉萍、葛建华、高维鸣、李曙光、施建云、陈锦波、周栋林、陈萍、顾振国、宋萍、李华生、高建中、孙淑芹等等。戴志祥在美国成为科学家,我们经常通电话,但至今一直未见面;徐新民在上大学的时候写信鼓励我也力争考上大学,他现在已经是校长、教授。同学是人生的一个圈,尤其是中小学同学,没有任何利益冲突,人生的起点差不多,这种友谊非常纯真、终生受用,要好好的珍惜。同时也别忘记在我们人之初时那些教育我们的敬爱的老师。
百年博物馆
一九七六年二月二十八日晚上,故乡南通下着雨。父亲这次不简单,他不是一个人回北方,而是带着母亲、我、还有弟弟宋玉,一起去北方,父亲仍然挎着那熟悉的帆布包,母亲背着被子行李,我和宋玉每人挑两只水桶,水桶中装满了亲戚们送来的花生米、咸肉、咸鱼,像西游记中师徒取经的队列走在故乡泥泞的小路上。这是我人生的第一次远行。我们从刘桥古镇轮船码头上船,沿九圩港行驶到南通,再从南通港换大船渡长江到上海。当我第一次到上海十六铺码头时,我惊讶于外面的大世界,这一年我14岁。虽然耳边传来爷爷奶奶在风雨中的呼喊声,虽然母亲哭红了眼睛,虽然我的青梅竹马也来送行…,我和弟弟却快乐的登上了北去的列车,我并不太懂得人生别离的滋味。
告别刘桥、告别南通、告别狼山、告别长江、告别上海,火车的一声长鸣,我们一家人从此踏上人生新的旅程。(作者:宋玉庆)